本文目录一览:
摩尔勇士的海底穴洞在哪里呢?
要先去麦田村才能去海底洞穴。你先到格力平原一区,往右手边走到二区,再往右手边走到三区,再往右手边走看到一个桥,过去就是麦田村了,过了桥来到麦田村忘上面走就是海底洞穴。如果到了麦田村还不知道海底洞穴就看麦田村的地图就可以找到了。
或找艾比乘坐鸟,就可以喽!
海底穴在身体哪个部位?
海底穴也就是会阴穴,会阴穴在会 ***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 后联合与 *** 连线的中点。
会阴穴属于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三条重要经络之起点,是阴气汇集之地,故称为“会阴”,以前又称“海底”。据资料记载,人体海底眠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
“会阴穴”的特点:
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只要开启海底,展窍、开关也就不难了,这就是神奇的会阴穴。利用好会阴穴可以调理许多疾病,特别是女性易患的多种妇科病。
以上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会阴穴
之一脉轮:海底轮,你的能量之门必须敞开
本系列 前十篇 ,介绍了从 脉轮 到疗愈的基础知识。在《 脉轮的起源 》里探讨了脉轮有多少个,接下来,我们将逐个脉轮来揭示其奥秘。先以七大脉轮为主,后续延伸至十二脉轮体系,准备一篇文章一个脉轮的进度来讲述。
脉轮基础回顾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脉轮的整体概念。在《 脉轮和穴位大不相同 》里提到,穴位像山峰,脉轮似漩涡。脉轮是圆锥形的结构,它通过旋转将能量吸入中心,就像龙卷风吸引物体一样。
另外,脉轮还有次级结构。每个脉轮,都由一些更小的旋涡组成,这些旋涡整齐的排列在大脉轮圆锥内,就像花瓣一样。一个正常脉轮(七大脉轮),其敞开的末端面积直径约15公分,距离身体约2.5公分的距离。
《 脉轮和经络到底有啥区别 》提到,中脉就是连接各个脉轮,并把这些能量加以整合的中心管道。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提供宇宙生命能量的流通管道受到干扰所致,这就是《 疾病的真相 》。
这种能量称为精微能量,无法以目前的科学 *** 确凿地加以测量,因为它占据的是另外一种时空结构,详见《 从宇宙能量场到精微能量,脉轮连通了超自然世界 》。所以就会出现《 疗愈的过程,神与我同在 》,而且《 前世创伤和来生功课都写在脉轮里 》。
要注意哦,脉轮是成对出现的,七大脉轮中, 1、7轮是一对,而 2、3、4、5、6是在身体前后成对,正面与背面的脉轮被视为同一个脉轮。
从《 脉轮和人的七层身体 》知道,脉轮的尖端或顶端连接着主要能量流,称之为脉轮的根部或中心。在这些中心之内有许多封口,控制透过该脉轮在不同气场层之间进行的能量交换。
也就是说,七个脉轮的每一个脉轮都有七层,脉轮的每一层也都对应着一层气场,脉轮在每一层的长相皆不同。
我们不关心在每一层脉轮的长相,太复杂了。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之一脉轮:海底轮。
need-to-insert-img
海底轮的符号解读
之一脉轮也被称为海底轮,梵文名是Muladhara,意思是“根部的支持”,所以又称根轮(Root Chakra)。
need-to-insert-img
这个脉轮中心被描绘为一朵四瓣的莲花,中间有个正方形,而正方形在很多系统中被用来指代物质世界。
为什么是四瓣呢?这是因为每个脉轮,都由一些更小的旋涡组成,这些旋涡整齐的排列在大脉轮圆锥内,就像花瓣一样。之一脉轮只有四个小旋涡,所以形象化为四瓣的莲花。
在这个正方形中,还有个小的倒三角,连着中脉的管道。它代表海底轮向下联结大地的力量。
need-to-insert-img
倒三角之内有一条昆达里尼灵蛇,盘绕着头朝上的湿婆灵根 ( *** )。海底轮是昆达里尼的家园和休憩之所。
倒三角下方是一头长着七根象牙的大象,对应着七个脉轮的七条解脱之路。
need-to-insert-img
正方形的中心 ,是种子音LAM的象征,据说此音包涵了海底轮的精华。把这个图形摘出来,就是下面的样子。
need-to-insert-img
进行海底轮冥想时,可以把上述图像和声音运用起来。《脉轮全书》里有这种冥想练习,大家可以试试。
need-to-insert-img
海底轮的位置在哪
前面提到了,一个正常脉轮(七大脉轮),其敞开的末端面积直径有15公分。所以我们谈论脉轮位置的时候,不是指脉轮的末端,而是指脉轮的根部,也就是脉轮对应肉体的中央位置。
之一脉轮(海底轮)位于脊椎的底端,更准确地说,位于 *** 和生殖器之间的会阴处。
在中医中,这里有个穴位,叫做会阴穴,此穴又称海底穴、阴跷穴、生死窍等。
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海底一开,百穴皆开;中脉一通,百脉俱通。
前面我们提到,脉轮是成对出现的,之一脉轮(海底轮)和第七脉轮(顶轮)是一对。每个脉轮看上去像是颜色各不相同的漩涡,依循着彩虹的色彩排列,我们会看到之一脉轮是红色。
海底轮记录了我们最早期的生命经验,对我们的生存非常重要。布鲁耶尔在《光之轮》里说过 “任何事情若未在之一脉轮中出现,就不算发生。”
之一脉轮管理我们肉体的存在与需求,包括 *** 和热情,还有我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例如金钱、房屋、食物和充满爱的关系。
海底轮是能量的门户
我们通常听到说要「敞开」或「打开」脉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所有主要脉轮、次要脉轮、较小脉轮,都是能量流入与流出气场的开口。无论身处何种成长历程中,我们会慢慢地打开每一个脉轮。
在《 脉轮决定着每个人生阶段的发展 》提到,当我们在母亲子宫到刚出生时,发生在我们自己和父母身上的所有事情都会锁在之一脉轮里。人一出生时,之一脉轮已经启动,然后经历多个循环。
打开脉轮并增加我们的能量流很重要,因为让越多的能量流动,我们便越健康。因为能量通常是经由之一脉轮和脚底的两个脉轮(后续再谈)从大地吸收的。在疗愈身体时一直都是需要这些大地能量,因为它们是较低的物理振动。
因此,你可以透过这种最自然的方式灌注能量到耗竭的系统中,并将其运载到所需要的地方。
身体系统中的疾病是能量失衡或是能量流阻塞所导致。换句话说,人类能量系统缺乏流动,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当之一脉轮健康运作时,此人通常会有坚强的生命意志,并与大地有良好的连结,而成为一个非常脚踏实地的人。
歪斜的海底轮
下图是一个完全歪斜的脉轮,比较常看见海底轮出现这种状况,这会发生在两种人身上:那些只用某一侧的腿与大地能量连结的人,他们会有一只脚比较健康,另一只比较无力。另一种是尾骨有某一侧被塞住的人。
阻塞的海底轮
在《 前世创伤和来生功课都写在脉轮里 》提到了大卫的案例,他严重的问题是之一脉轮的扭曲变形,不但向左弯曲而且已堵塞(见下图),这使得他无法透过这个脉轮吸收能量供给自己的能量系统。
之一脉轮堵塞,导致严重的能量枯竭,而且对他的体力影响很明显。因为供给身体活力用的能量主要是由之一脉轮负责吸收。
在头几个星期,主要的疗愈重点放在螯合能量场、矫正之一脉轮。治疗后,之一脉轮很干净,被修复且能量充足(见下图)。
如何敞开海底轮
上面的案例是通过疗愈师修复之一脉轮(海底轮),那么平时我们怎样开启充能呢?下面介绍几种练习。
1、筑基功
《禅密功》里的筑基功法可以试试。筑基,就是打地基的意思。道家入门后的之一个阶段便是筑基阶段,亦称“百日筑基”。
这部功法里有个松密处,简要介绍如下:
不限姿势。密处,亦称海底、地户。男子,是位于阴囊与 *** 之间:女子,为大 *** 后联合与 *** 之间。它不是一个小点,而是一个“体”。其深度和广度可连通小腹腔。
体会密处,是气机运行的主要通道和枢纽重地,但很不容易松开,被喻为“铁门”。欲想松开它,必须理解和掌握松它的 *** 和适度。
*** 是用意不用力,松下来之后,两大腿里侧(相当于 经络 学说中的阴跷脉)有温热感,外 *** 有轻微的电麻感,这是适度。
2. 骨盆运动
《光之手》中提供了一套运动做法,简略介绍如下:
站姿,将双脚张开,脚趾与膝盖向外打开至膝盖感到舒适的角度。接着,尽可能地弯曲膝盖,当臀部的位置与膝盖同高后,即向上打直膝盖,重复此动作数次。
现在要加入摆动骨盆的动作,分别把骨盆往前及往后推到最深,尤其着重往前推的动作。向下弯曲膝盖的同时,前后摆动骨盆三次;膝盖保持弯曲,前后摆动骨盆再三次;向上打直膝盖的同时,再做前后摆动骨盆三次。
此练习中,最重要的是膝盖保持弯曲时的骨盆摆动动作。重复整套动作循环至少三次。
3. 昆达里尼瑜珈
《光之手》里提到,昆达里尼瑜珈是个很好的选择,用呼吸和 *** 运动开启脉轮并充能。
昆达里尼瑜珈着重姿势、呼吸与脊椎的柔软度,是我见过最强大的充能、活跃、净化与强化气场能量场的练习,简要描述如下:
屈膝跪坐在脚跟上,双手放在大腿上。从骨盆位置启动,吸气时脊椎向前弯,吐气时脊椎向后弯。如果你想要,可以在每一次呼吸中念诵咒语。重复这个动作数次。
4、哈他瑜伽
《脉轮全书》推荐了一些哈他瑜伽的练习,着重 *** 和释放海底轮中的能量,比如:膝到胸变式、桥式、半蝗虫式、蝗虫式、头碰膝式,还有大象式、双脚朝天。
说到瑜伽,我还有个《瑜伽的真相》系列没写呢,等写完这个人体能量学系列吧。
【相关阅读】
之一脉轮:海底轮,你的能量之门必须敞开
第二脉轮:生殖轮,性能量的转换你必须要学会
第三脉轮:太阳轮,你的力量中心必须开启
第四脉轮:心轮,爱的中心怎能不开启?
第五脉轮:喉轮,沟通中心与神奇的声音疗愈
第六脉轮:眉心轮,第三眼与神奇的色彩疗愈
第七脉轮:顶轮,开悟之门你需要打开
第八脉轮:灵魂之星,你的阿卡西记录和生命之书都在这里
第九脉轮:灵魂之座,你的生命目的就在这里
第十脉轮:地球之星,你与盖亚的连接就在这里
第十一脉轮:嬗变之轮,召唤并掌握超自然的力量
第十二脉轮:次要脉轮,传导灵光场之外的灵性能量
致命36穴打击法
人体最脆弱烦人36处穴位(也是死穴):击打手法可用中医传统点穴法并加大力度。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 *** 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海底穴在人体哪个部位
在人体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海底--人体热能供应的源泉
密宗认为,人体海底轮眠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故瑜珈云:“如果领悟了这火的秘密,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觉者。”
据李旺华先生介绍:内功修练能使这股能量不断增强。在这股能量未被唤醒之前,内功修炼完全依赖每个人的努力和意志。因此内功进展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旦这股能量被唤醒后,内功的修炼就不同了,它将会为我们修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可见,海底轮乃基础轮,是人体热能供应之源泉。它与性腺和肾功能有密切之关系。
海底--贯通全身气脉之要隘
道家也对海底作了大量的研究。张 *** 特别重视此穴的功效,他在《八脉经》云:“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尻脉周流,一身贯通。和气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康强,容颜返壮。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气之根,产铅之地也。”道教龙门派千峰老人赵避尘所著《性命法诀明指》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开通奇经八脉的十个步骤,其每一步骤都围绕海底为核心进行,使气沿八脉上下、前后运转,故称海底为八脉之总根。
灵空禅师点穴秘诀
致命穴 用力轻点也可以致晕 致麻 因为点穴那是点一个神经的关节点 重轻可以起不同效果 但是慎用 没有到拿捏随心 不可用 还有记住(((人命关天)))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 *** 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回答者:yyshajia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 18:53
不只72个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 *** :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之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 *** 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 *** 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更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更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更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之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之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