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名句
李叔同的名句
1、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2、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3、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5、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6、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7、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10、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11、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12、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求弘一法师所说的名言
这是俺从《弘一大师文学集》中精挑细选的部分内容,供养给您,希望您喜欢!
弘一大师文学集
晚晴集
一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2
二 知苦、厌苦、求离苦…………………………..2
三 达观、真观、平等观…………………………..3
四 少欲知足、静默养道…………………………..5
五 忍辱精进、一心向道…………………………..6
六 福慧始闻、老实念佛…………………………..7
七 净业警策………………………………………..8
八 禅偈……………………………………………..13
一、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1、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华严经修慈分)
2、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3、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欲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4、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 (朱法集要经)
5、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
6、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智者大师)
7、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圭峰法师)
8、勿谈世间文学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藕益大师)
9、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藕益大师)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
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 (佛说无量寿经)
2、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 (西斋禅师)
3、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灾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叶禅师)
4、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观无量寿佛经)
5、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
6、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 (天如禅师)
7、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藕益大师)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1、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藕一大师)
2、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 (莲池大师)
3、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与味萧然矣! (莲池大师)
4、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佛眼禅师)
5、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那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欢? (仁潮禅师)
6、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7、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 (彭二林)
8、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智慧? (藕益大师)
9、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金刚三昧经)
10、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身所得,唯二法门。
(灵芝元照律师)
11、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
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
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2、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乡,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13、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竟,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也?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 (飞锡法师)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1、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尤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
2、身语意业不造恶,不脑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有部律周利盘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3、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有律部)
4、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智者大师)
5、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莲池大师)
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藕一大师)
7、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
8、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9、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10、从今以后,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稳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
(彭二林)
11、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 (袁宏道)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1、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梵网经)
2、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动自心。 (妙叶禅师)
3、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拨哉? (藕益大师)
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动相嗔恚,原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 (诸法无行经)
5、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印光法师)
6、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 (莲池大师)
7、闻教便行,奚待更劝? (妙叶禅师)
8、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
(妙叶禅师)
9、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 (彻悟大师)
10、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 (彭二林)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1、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富薄?答:此言甚是! (莲池大师)
2、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坚,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 (依迦才净土论引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文)
3、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印光大师)
4、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亦!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莲池大师)
5、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尤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 (莲池大师)
6、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 (悟开禅师)
7、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
8、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担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印光大师)
9、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师)
七、净业警策
1、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大慧律师)
2、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练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旙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盘山禅师)
3、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时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
(黄檗禅师)
4、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袁了凡)
5、只“强顺人情,免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西方确指)
6、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 (彭二林)
7、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沈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
(印光大师)
8、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印光大师)
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头颅上。 (印光大师)
10、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善导大师)
11、“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
12、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天如禅师)
13、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稳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已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 (妙叶禅师)
14、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难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
(妙叶禅师)
15、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 (幽溪法师)
16、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师)
17、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藕益大师)
18、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
19、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张守约)
20、诚信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印光大师)
21、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印光大师)
22、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印光大师)
23、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印光大师)
24、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印光大师)
25、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印光大师)
26、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印光大师)
27、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都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 (印光大师)
28、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印光大师)
29、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印光大师)
30、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印光大师)
31、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印光大师)
32、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印光大师)
33、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煊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沈溺之想乎? (印光大师)
34、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印光大师)
35、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之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之一妙法。 (印光大师)
36、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大师)
37、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印光大师)
八、禅偈
1、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永明禅师)
2、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禅师)
3、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禅师)
4、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5、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诵帚禅师)
弘一大师格言别集
学问类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存养类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之一法。安详是处事之一法。涵容是待人之一法。恬淡是养心之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并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功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以和气迎人,则乖湮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生,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沈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尤,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之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之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之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愚宜厚。处至急之事愚宜缓。
接物类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易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隲处。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行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从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为静。不为外物所实则为虚。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 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持躬类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比有人以挫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处事类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之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
私家视角
2019年09月03日 · 临沂市兰山区元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财经领域创作者
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
在稻盛和夫看来,这三个问题和答案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指引,而他的答案只有8个字: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一个平凡的人想要脱胎换骨,变成一个非凡的人物,能有什么办法呢?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只有一次,必须“极度认真”地过好每天,这样看似很“傻”,但只要坚持这种人生态度,就可以创造奇迹。
云聚云散,人生奈何。
今天早晨在院子里看云,看树,想起来《神雕侠侣》程英的那句话:“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但我突然觉得应该换个角度看,云是变幻无常的,树叶是有枯荣变化的,但它们的本体是存在于大道之中的——云会变成雨水,雨水也会变成云,树叶会掉落成泥,也会融化在大地之中,天地之间,循环往复,一体而已。
而我们的烦恼忧愁也都像是云的聚散,如水波荡漾,“心”的本体是岿然不动的。
生命是一段时间,时间其实没有变化,所谓“昨天”“今天”“明天”,本来就是一体,这就像是佛家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你去拜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在拜三尊佛?
错了,实际上是佛的不同显相而已。
现在是过去的未来,未来是还没有到达的现在。
稻盛和夫说,“完整地过好今天,就能看到明天”,说的就是心系一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将来不迎——的深刻道理。
如果一个人念念不忘在当下,那么未来就必有回响,如李叔同大师所说,“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以说,慎始,才能善终。
凡事都有因果,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应该以此为念。
而人一旦了悟此理,又何必去拜佛呢,拜佛求佛不如求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你的命归根结底是由你自己创造的。
是的,过好今天,过好现在,过好当下,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管世界无常变化,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就好。
不要挂念过去了,不要焦虑未来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甚至当下的私心杂念也不可得,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解脱。
所谓修行,不是躲在一边吃斋念佛,也不是周天搬运,就是老老实实在事上磨,在心头一点一点的磨砺自己的念头,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天心月圆,此中有大趣味。
专栏
查看
栀子花的诗
关于栀子花的古诗(共43首)
1.《山石》唐朝·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2.《恼公》唐朝·李贺
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荭。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杜若含清露,河蒲...
3.《黄叔敏许惠水栀子》宋朝·郑会
八觚台子净无尘,六尺屏风一欠伸。忽忆西家水栀子,多时愁杀读骚人。
4.《与罗教授饭园中种栀子》宋朝·朱翌
园木交阴正可观,壶觞随分却成欢。绿钱流地雨当足,飞絮暖空春不寒。雪缀酴醾缘屋角,香移檐卜近栏干。与君细说炉亭话,强对槟榔萋菜盘。
5.《庆令水墨素馨扇面二首·清似山栀馥似兰》宋朝·姜特立
清似山栀馥似兰,何人淡墨试毫端。若无密叶相遮映,全作江梅春晓看。
6.《咏余商卿栀子花》宋朝·刘过
捍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7.《孟蜀官词二首·猩红栀子艺成林》明朝·范汭
猩红栀子艺成林,复砌勾栏日映深。隔院似闻催羯鼓,先开一朵是同心。
8.《栀子画眉图(二首)·薝卜初开雪亚枝》明朝·李祯
薝卜初开雪亚枝,枝头好鸟立成痴。少年京兆风流处,似汝花间对语时。
9.《次栀子花韵》宋朝·陈造
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伤和错底风过关,照夜偏怜玉雪葩。琼树未应矜洁白,金神端为发英华。世间俗眼便红紫,试遣诗翁较等差。
10.《谢袁起岩侍郎送盆栀奉老母》宋朝·楼钥
翠绡飞盖拥生香,冰雪精神试晚妆。鹤发慈亲俄一笑,玉人何事晚升堂。
11.《题折枝翎毛四首·其二·栀子寒雀》明朝·杨荣
栀子花开素影低,哺雏野雀趁幽栖。上林更是春光好,莫与鹪鹩饮啄齐。
12.《植栀子树二窠十一本於松侧》宋朝·梅尧臣
举世多植梨,而我学种栀。颜色固不别,良苦诚异宜。团团绿阶侧,岂畏秋风吹。同心谁可赠,为咏昔人诗。
13.《江头四咏·栀子》唐朝·杜甫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14.《初夏湖山·重台栀子玉攒花》宋朝·张埴
重台栀子玉攒花,初夏湖山一供嘉。三嗅馨香几欲泣,年时曾食故侯瓜。
15.《栀子花题画》明朝·丰坊
金鸭香消夏日长,抛书高卧北窗凉。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
16.《咏栀子花诗》南北朝·萧纲
素华偏可憙,的的半临池。疑为霜里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17.《水栀·汲水埋盆便当池》宋朝·张镃
汲水埋盆便当池,水栀花旺雪盈枝。江湖万里何曾远,祗在先生托兴时。
18.《咏墙北栀子诗》南北朝·谢朓
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幸赖夕阳下。余景及西枝。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余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
19.《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唐朝·刘禹锡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20.《十五日雨后微月遗安堂前有栀花一枝行之有效》宋朝·舒岳祥
雨足清寒月色微,风将幽磬落柴扉。一瓶檐卜修清供,童子岩腰取水归。
21.《锦城馆杂题十三首·其七·栀子》明朝·薛瑄
栀子湖湘见,重看在锦城。花如梅蕊淡,香比木犀清。会取风霜实,还添药饵名。莫嫌滋味苦,利益似忠诚。
22.《水栀·豢石泓泉媚浅沙》宋朝·张镃
豢石泓泉媚浅沙,孤根蟠窟养清华。细看六出瑶英小,檐卜分明是雪花。
23.《满庭芳·栀子开残》清朝·毛奇龄
栀子开残,宜男采遍,日长深院啼莺。正荷衣被暑,裁剪初成。曾向慈恩寺里,春池浅、蘸笔题名。人争看,风流拔俗,之一吴兴。相惊。旧时八咏东阳,云起处、藻思纵横。恰衣盘...
24.《栀子画眉图(二首)·昔年曾伴董娇娆》明朝·李祯
昔年曾伴董娇娆,长把春山笑倩描。今日梁园空见画,鸟啼花落鬓萧萧。
25.《县圃栀子花三重生简潘君》宋朝·陈宓
疏花早不奈香何,三叠琼葩底用多。最是动人情意处,黄梅已老未逢荷。
26.《咏东邻栀子花》明朝·王彦泓
露湿琼姿映日鲜,离披弱态益嫣然。香宜九子钗边嗅,蒂合同心带上悬。织女淡妆傅缟素,徐娘私赠见诗篇。佳名更喜同之子,栽定东家倍悬怜。
27.《栀子花》宋朝·杨万里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28.《栀子》明朝·于若瀛
萱花薝卜亚枝柔,夏艳春娇取次收。丽朵乍开金谷障,冷香乱堕水晶毬。
29.《致盆栀子于同年楼大防天官》宋朝·袁说友
一轮月影涨幽香,碧玉钗头白玉妆。持似此花供燕几,玉堂端可寿萱堂。
30.《栀子花》宋朝·李龏
小树深丛绚绿华,辟邪香冷玉无瑕。薰风只是能奇绝,疑是经春大雪花。
31.《姬人手植栀子云今春开二花索诗》清朝·姚燮
粉泥细剔冻瓷沙,蝶蕊分来翠一緺。修有佛根成种易,匿为妆友得怜多。晓烟姁姁春愁薄,晚月娟娟露影挼。桃李无言泣槁壤,井华蠡注信恩波。
32.《徽庙御画栀子白头翁》元朝·成廷圭
栀子红时人正愁,故宫衰草不胜秋。西风吹落青城月,啼得山禽也白头。
33.《栀子花》宋朝·蒋堂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
34.《次韵叶无咎栀子花》宋朝·杨冠卿
楼石山前薝卜花,品题从昔属诗家。君看五字齐梁句,句好当令屈宋衙。
35.《失调名·谢娘栀子》宋朝·范宽之
谢娘栀子,贾妃萸佩。
36.《栀子花》宋朝·舒岳祥
六出台成一寸心,银盘里许贮金簪。月中不著蝇点璧。春过翻疑蝶满林。陆地水光山院静,炎天冰片石坛深。杨州只说琼花好,漠漠风水何处寻。
37.《栀子花一首》宋朝·苏籀
镂裁雪羽元同质,合辑龙沈更一家。气袭禅僧鼻端白,葩敷溪女鬓唇斜。牵缠芗色诚虚幻,结习因缘可叹嗟。芍药调和传汉殿,酴醿脂泽有浑耶。
38.《次韵杨宰汲泉浸栀子花》宋朝·陈造
山行不识小人羹,但有清寒饷瓦罂。想见雪肤陪独夜,世间无比长官清。
39.《栀子花》宋朝·董嗣杲
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芳林园里谁曾赏,檐卜坊中自可禅。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
40.《赠耕堂栀子花》宋朝·苏泂
六出英英九夏寒,短丛香玉映清湍。主人自出无人管,输与泠然隔岸看。
41.《四月下旬见黄梅水栀花》宋朝·陈宓
人间桃李漫春风,流水飞埃过眼空。谁信黄梅深院静,水栀如玉映群红。
42.《题折枝葵花栀子画》明朝·刘崧
山栀蜀葵何日栽,春深常是共时开。微风池馆清无暑,曾看佳人并折来。
43.《师师令·除庭酴醾栀子盛开凄然赋此》明朝·沈谦
胭脂日晒。剪轻罗刀快。天然真色谢铅华,更脉脉、檀心无奈。一样背时春不待。问要谁怜爱。
梅子熟时栀子香,是否现在梅子否
没有的,梅子是6月左右的。梅子成熟的季节也是长江的梅雨季节的!
如何从香韵·茶汤·喉韵等,鉴别普洱茶
你这题目太大了,复杂的很,
日晒味/晒青味
形成原因:普洱茶为晒青绿茶,新制普洱茶生茶大都有晒青味/日晒味,成分不详,储存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香气特征:描述不详尽,类似于晒被子的味道。
生青味
形成原因:杀青不足,因鲜叶内含物缺少必要的转化所致。
香气特征:青草味
粗青味
形成原因:老叶嫩杀所致,鲜叶过于粗老,杀青时间和温度掌握不到位
香气特征:浓郁的青草味
清香味
形成原因:杀青初期,随着叶温上升,顺势青叶醇大量挥发以及转变成反式青叶醇,加上一些高温下降解产生的简单脂肪族分子共同形成了清香的特征。
香气特征:清新淡然,和谐自然,很舒服!
毫香味
形成原因:普洱茶用料级别高时出现的香气,也可称作“嫩香”,“毫”简单的说就是普洱茶芽头上长得“嫩毛”。
香气特征:毫香属于普洱茶的综合味道,鲜爽、柔和为主
水闷味
形成原因: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如出现湿热、不透气、不通风时所致。常见用雨水叶或揉捻叶焖堆而不及时干燥所制!
香气特征:如炒青菜时,用锅盖焖过,就会产生此气味,类似“死菜味”。
柔和型
包含范围:玫瑰香、兰香
香味特征:此类香型以玫瑰香为代表,一些存放数年的生茶会出现此种香味,香气柔和不 *** ,不愠不火,在普洱茶中独具特色,兰香则更显轻柔,低沉!
鲜爽型
包含范围:此类花香在普洱茶生茶中较为常见,如百合香、铃兰香等等!
香味特征:香味高扬清爽,鲜爽宜人,仿佛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
甜醇型
包含范围:茉莉香、栀子香
香味特征:香气浓郁纯正,醇甜厚重
普洱茶的花香多样性,正如茅台酒有清香、浓香、酱香之分,而甜醇型则是“酱香”了。
水果香
包含范围:苹果香、西瓜香、柠檬香、甜桃香或混杂水果香
香气特征:数种水果香气混合的普洱茶香味较为常见的,但是单一的水果香较难常见,可谓凤毛麟角,香气形成原因难以一言以蔽之!
梅子香
包含范围:梅子香、青梅香是陈年普洱容易出现的香味,算是普洱茶香型中的经典代表。
香气特征:鼻腔有清凉感,又略带酸味,闻之舒服通透
干果香
包含范围:苦杏仁香、松仁香、槟榔香等
香气特征:此类香气较为罕见,只出现在年份已久的生茶或部分熟茶之中
枣香
包含范围:这种香气嗅来如干枣,有些甜糖香有些木韵,一般是熟茶才具有的特征。枣香在普洱茶中是非常经典的风格。
香气特征:这种香型往往在原料比较粗老的普洱茶中容易出现,因为粗老叶的总体糖类含量更高,在发酵过程中也能生成更多的可溶性糖。当糖香达到一定水平,就能与木香等其它香气混合而表现出类似干枣的香气。
桂圆香
包含范围:这种香气嗅来如干桂圆,通常出现在级别较高一些的普洱茶(熟茶)中,具有桂圆香的普洱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发酵程度较重,干燥温度较高。
香气特征:在普洱茶中桂圆香与枣香有类似之处,但往往不如枣香醇厚。
豆香
包含范围:板栗香、豆香此类香型又叫做“烘炒香”,顾名思义就是温度过高而造成的香气,对于普洱茶来说是不好的!
木香
木香,又叫木质香,常见与普洱熟茶,木香低沉温和是利于普洱茶的香气!
樟香
樟香有清樟香和浓樟香之分,常见于有一定年份的普洱生茶!樟香是普洱茶存放至后期所形成的香气,是利于普洱茶的香气,因此显得沉静自然厚重,但樟香并不完全是樟脑香,更多的是一种混合型的香气!
陈香/药香
陈香也是普洱茶后期转化当中的一种常见香气,生茶熟茶皆有。陈香更多的体现是陈味、木味、药香味的一种混合香气。也是利于普洱茶的香气!
参香
参香,简言之就是人参的香味,常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存放过的熟茶。
菌子香
野菌香一般出现在普洱茶(生茶)中,是非常经典的香气,野菌香往往伴随着高级的品质,昔归古树茶便有此香气。
糖香
包含范围:蔗糖香、冰糖香
糖香在普洱茶中也较为常见,其中以冰糖香最为突出,它往往伴随着强劲的回甘,与凉爽的喉感,因此是茶叶品质优异的特征。还有如甘蔗香者,也自成风格。
糖香的构成一方面与蜜香甜香有一些重复之处,另一方面就是一些糖类本身的香气。可溶性糖在普洱茶中含量很高,一般占干物质的4-7%。
但此处所说糖香都是对普洱茶品质做出肯定判断的积极香型,并不包括以下将要描述的焦糖香。
焦糖香/巧克力香
形成原因:糖类物质受高温作用发生焦糖化反应,从而产生焦糖香气。(其中具有邻位取代基的吡嗪就有明显的巧克力香)焦糖香意味着茶叶经历过高温的烘或炒,导致茶叶活性下降,一些与后期转化密切相关的物质如残余酶等会被大量杀死,这就严重伤害了普洱茶该有的特色品质,所以从这种观点上来说,从长远来看,这种焦糖香的茶不适宜于长期存放。
烘青不适合于存放的观点,可参见邹家驹《烘掉的甘醇》(邹家驹着《漫话普洱茶》),在实验研究中,尚未见有系统的论证,但国家标准认可此种观点,限定了必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为原料。如今无论学术界还是市场中,都默认了这种观点。
蜜糖香/蜜香
蜜香在普洱生茶当中较为常见,很多茶区和茶种制成普洱茶之后都有明显的蜜香,蜜香常伴随花香存在。
霉味
因茶叶发霉而产生的不良气味,嗅来刺鼻,令人不悦。通常见于存放不当的茶,比如在温湿度过高环境下长时间存放而腐败变质的茶。
烟熏味
烟熏味并非茶之本味,乃是在加工或贮藏中受浸染而成。属于茶叶中常见的异味,对普洱茶品质没有积极影响。
因晒青毛茶 *** 的特点,在雨季时节时常需将茶移入室内干燥以避免雨淋,从而容易受到山区农家室内的烟熏浸染。因此夏秋茶更容易带有烟味。
烟焦味
烟焦味是普洱茶中常见的不良气味。其产生源于杀青温度过高,部分叶片被烧灼而得。因此烟焦味往往在加工很粗糙的普洱茶中才出现。
堆味
堆味是从形容“发酵渥堆”的上来的,就是描述一种类似混合酸、馊、霉、腥等不良感觉的发酵气味。
在新制熟茶中普遍存在,因为传统熟茶渥堆发酵工艺是一个长时间而且复杂的变化过程,数顿至数十吨茶叶堆放在一起发酵,不可能做到绝对均匀,因此部分发酵过度和不足的茶叶就会产生一些不良气味,而如何把这种不良气味在加工完成的时候降到更低,就很考验加工技术了。
如果没有发生严重的发酵不足或者是过度,那么根据堆味的浓度,通过长短不同时间的合理仓储,这些不友好的气味就能被自然分解散逸而展现出陈香。
茶汤颜色基本就是越老的茶颜色越深因为80%左右的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TB),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形成了普洱茶滋味浓厚、汤色红褐的基物质础。茶红素是汤色呈“红”的主要成分,在发酵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促使茶黄素氧化成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随着普洱茶陈期延长,发酵时间的增加,普洱茶中不溶性茶红素复合物逐渐增多,茶的汤色也就变得越来越红。而如果年份和颜色对不上号就有问题了。
喉韵这个属于比较难以描述的,因为各自口感有差别,基本是有没有回甘,有没有锁喉,锁喉就属于不好的茶。
只今便道句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是什么意思
落魄闲行不著家, 遍寻春寺赏年华;野僧偶向花前定, 满树狂风满树花.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古诗里为什么常说“栀子同心”?
是说它结子同心。
历史典故:
在古代,栀子曾被作为男女结同心的信物,梁朝徐悱之妻刘三娘,寺院中见到一少年头陀,感而作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有夫之妇,爱上小和尚,而且写诗直陈此事,而且是在大肆弘扬佛法的梁朝,这女子风格可谓大胆。齐梁贵族生活腐化,诗风绮艳,由此也可见一斑。 然,未必不动人。 唐韩翃诗中也说:“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这家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清代袁枚曾治一印曰:钱塘苏小是乡亲。用的也就是他这首诗中的句子。 提到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认乡亲的袁子才。
由不得要想起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言,灯罩的一角画着一枝腥红的栀子,“腥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先生是江浙人,对栀子当然很熟识。只是,印象中从未见过栀子花有红色的。后来看书,才知道果真有种变种的栀子,在深秋开出红花,只不知道,香气是否依旧。 梅子熟时栀子香。栀子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也许是原产。据说花形象酒器卮,故被称为卮子,后来就叫成了栀子。对这些,没肯下功夫去考证,姑妄说之。又言有木丹、越桃、鲜支等别名。自家看的书少,也懒去管了。 只记得自齐梁以下,直至唐人诗文中,已多用栀子之名。 李商隐《河内诗》中道:“入门暗数一千春,愿去闰年留月小。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伫苦留待君。”这里的栀子,繁香飘渺,有情怀难耐般的迷茫、深刻。